Updated on

效率的迷思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喜欢玩各种效率工具。你没看错,“玩”。过去5年多的时间,我使用了太多太多的效率工具了。

Todo List

就先从todo list开始说吧,我使用过Wunderlist(后来被微软收购变成了Microsoft Todo),使用过OmniFocus、Things3,也使用过苹果自带的提醒事项。而且我在OmniFocus与Things3之间还相互切换过几次。现在我使用的是Thing312

邮箱软件

再说说邮箱软件。我是一个比较中度的邮箱使用者。我使用了较多的英文服务或软件,英文世界的一个特点,就是厂家喜欢发邮件来通知用户,不管是游戏促销、研讨会日程、newsletter,还是逾期账单、服务状态,都会用邮件通知。我需要一个比较好用的软件来处理(阅读、删除、存档、标记为待处理)邮件。邮件软件方面,我使用Spark,Hey和Outlook。我现在使用的是Outlook,因为是全平台的软件、工作中同样使用该软件、长期使用的是Outlook的邮箱,所以我最后选择了outlook。我有很多个邮箱账号,分属不同的邮箱服务,有曾经的hotmail、现在的Outlook、Gmail、学校邮箱、126邮箱。我将Gmail、学校和126的邮箱都设置了自动转发,这些邮箱收到的账号都会自动转发到我的主邮箱。

笔记软件

在笔记软件方面的使用,我在这方面的挑选更是灾难性的。

Markdown

我用过很多款Markdown软件,各种各样的,包括SimpleNote、BoostNote、Typora、MWeb、Ulysses、Agenda等等(很大可能还有我没起来的一些软件)。我最近一次使用的Markdown软件是Typora,但我已经很久没用它了。 如果你认为Drafts是Markdown软件,那么它应该就是我如今最常用的Markdown软件了。这个软件自从我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好之后,我没有卸载过。

笔记

Markdown之后便是笔记管理软件。(我认为Markdown软件只是一个较为纯粹的编辑,并不具有太多的管理功能,尽管有不少Markdown软件有笔记管理功能。) 大学之前,没有太多需要记录电子笔记的时候。大学之后电子笔记几乎成为刚需,我需要以某种方式来管理笔记。 最初使用是Agenda。这是我从我的朋友Cheney那里学来的。本质上Agenda是一个记录日程的软件,其更加聚焦的是日期和日程。但我需要的是课堂笔记,需要以一个课程作为一个群组进行管理。 后来我开始使用Tex。这套排版工具所呈现的文本十分的工整(因为其主要用途是学术论文的排版)。我至今还保存着几份我曾经用Tex记录的笔记,如今偶然需要时点开,还是会被编译好的pdf所惊艳到。其最大的缺点,就是编辑的成本过高,即使是我想要新开一行,也需要打上额外的指令,而且并非所见即所得(WYSIWYG)。在放弃Tex之后,我使用了较长一段时间的Ulysses。 没记错的话,后来我使用是Pages。之后是印象笔记,我在印象笔记中使用的是Markdown笔记,后来因为印象笔记的Markdown笔记性能太差(卡顿)还有一些奇怪的Bug,我开始使用Obsidian。在使用Obsidian的期间,也在使用RoamResearch和Notion。

你可以看到,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不同厂商的软件,有所见即所得的,也有不是的。有使用门槛较高的,也有大多数人都能够使用的。仅仅是大学3年,我就切换了8款笔记软件。

我并没有在每次切换笔记软件时将在原来的软件中记录的笔记完全导入到新的笔记软件中,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各个软件之间使用了不同的存储格式、存储方式,即使是能够导出为Markdown的Ulysses、Evernote、Obsidian、RoamResearch、Notion这几款软件,同样的图文内容在导出时,也会变成不同的Markdown文件,这使得使用了某款软件较长时间、累计了不少笔记的我在切换软件时需要迁移笔记时,十分痛苦。我的选择是直接把这些笔记丢在原处。现在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大学3年记录的笔记散落在不同软件中、以不同的格式罗列着,当我需要找我在大学某个时期所记录的笔记时,我需要先回想我当时用的是什么笔记软件,然后再把那个软件安装回来,然后再去搜索。

我如今使用的笔记软件是Notion和Obsidian。两者都支持Markdown,Obsidian用于存放零散的内容(比如我读到的某篇文章的标注),Notion用于储存更加结构化的内容(长期阅读之后整理的一个专题的内容)。

项目管理

我其实是最近一段时间才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过去可能在行动中有项目管理这种行为,但其实只是出于本能,而非有意识的去进行项目管理。

最近几周,我开始将自己的影音、Side Project、学习这些事情都作为项目进行管理,包括看哪些剧、某个项目用什么方法来实现,都作为项目的一部分进行管理。我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人,所以经常之前脑子里计划某个时间段准备做的事情和后来那个时间段实际在做的事情不符(比如我本来计划这段时间写代码但实际上我在写blog)。所以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能够做的、想做的事情稍微局限一下,理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又有哪些曾经想做的但一直搁置的以及当下做的事情需要具体哪些步骤。

我现在用的项目管理软件是ClickUp。项目下更加细小的Tasks使用Todoist来提醒我。另外临时想到的点子、临时觉得要做的事也放在Todoist的Inbox中,作为一个缓冲,因为Inbox中的事情并不一定要做,可能过段时间我就觉得没必要做了。

过去我都一直尝试着使用大一统(All in One)的软件来一起管理我的笔记、Todo和项目们。但最近在看了上面这篇文章之后发现过去的自己都想错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大一统3,只要用到每个软件功能的20~30%,其实就已经足够了,就比如Notion最好用的功能是Database,Obsidian最好用的功能是双向链接和Daily Note,Todoist最好用的功能是轻松的添加代办、及时的提醒,ClickUp则提供了日历、甘特图、Nested Tasks等。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经常在切换软件。

Buying the perfect bullet-point journal, researching the best Pomodoro apps, watching videos explaining how “that one productivity trick will change your life…” Instead of making us more productive, these are preventing us from getting work done.

其实并没有什么最好的效率工具或是效率方法,Tim Ferris的The 4-Hour Workweek对于大多数人可能都不适用,形成自己的效率习惯、建立自己的效率系统才是更为重要的。

Magic bullets are for superhumans. Instead of scouring the web for the one trick that will make you more productive and creative, it is worth investing in building a system that works for you.

十分推荐阅读Make Time,其中的许多方法对我很有启发。

Footnotes

  1. 2022年4月8日更新:考虑到跨平台、API、更细致的筛选的需求,我从Things迁移到了Todoist。 Things确实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但是它只支持苹果设备,其官方也未提供API(无法通过zapier/ifttt/自建的方式实现自动化),也没有提供自定义筛选的功能。

  2. 2022年8月20日,考虑到Todoist订阅的价格,以及自己似乎没有那么多任务需要管理的情况,又用回了Things3。

  3. how-to-build-your-personal-productivity-stack